谈跃伟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959年生于江苏宜兴,1978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朱可心老艺人之弟子高丽君学艺,练就了扎实的紫砂造型基本功。1981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学艺。1988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对陶瓷造型艺术做倾心研究,工艺技法更趋完美。作品追求造型优雅,做工精致,光素、花塑、筋瓤器技艺俱佳,擅长松竹梅等自然形态塑造,在传统中创出新意。
因技艺精湛、作品拔萃,受到了艺术界大师的青睐。1989年与国画大师陆俨少先生合作创制的“杜甫诗意”、“百图壶”、“博浪槌篝壶”被香港、英国、美国茶具博物馆收藏;同年,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教授张守智合作的“智伟”壶被永久性收藏。
2005年“汉竹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并有众多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院)永久收藏。2008年被珠江电影制片厂《中国紫砂》纪录片录制,2009年6月19日“园跃壶”被杭州西泠印社以高价拍卖成交。
2008年至今已多次担任无锡市工艺美术中级职称评委会评委,以及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举办的“手工制陶大赛”评委,为培养紫砂艺术新人和推动紫砂艺术进步方面做出了贡献。
谈跃伟作品追求造型优雅,做工精致,在传统中创出新意,显得古朴典雅,颇注心力,技法上筋纹丰满,俏绶流畅,繁而不乱,艺术内涵凝重,传统功力扎实,艺术风格体现得淋漓精致。
谈跃伟是一个用艺术来诠释生命的意义的紫砂名家,在谈跃伟看来,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此乃天地之大美!这就像他创作中常用的自然形态“松、竹、梅”一样,“梅高洁傲岸,竹虚心有节,”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草木石等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同样以“松、竹、梅”等自然形态融入紫砂创作,但是对比中你会发现,谈跃伟对这些自然形态物象的研究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和其他紫砂名家不同的是,很多人对这些元素的运用只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作品,但并没有达到深入的程度。谈跃伟特别擅于“松、竹、梅”等自然形态上的塑造,配合自己在壶型上的创新,还逐渐形成了“谈竹”、“谈梅”的紫砂艺术风格。
在谈跃伟看来,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此乃天地之大美!这就像他创作中常用的自然形态“松、竹、梅”一样,“梅高洁傲岸,竹虚心有节,”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草木石等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古有曼声文人器,今有“谈竹”、“谈梅”之雅,在与陆俨少、唐云、程十发、陈佩秋、苏士澍、任重、范扬等众多名家一次次珠联璧合中,在业界享有盛誉,得显“壶以字贵、字随壶传”之真妙。
现在的谈跃伟正值壮年,对紫砂艺术的追求仍然一往情深,处在一个厚积薄发的阶段。今后会是怎样,我们难以估量,但他已经完成了一个可供估量的“现在”。他的一系列作品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宜兴紫砂最优秀的成果之一。他不仅做出了几把好壶,重要的是他参与到推进紫砂艺术现代进程的行列之中,他近几年在紫砂领域的建树,对紫砂表现力的扩展,已不可置疑地确立了他在当代紫砂界的地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瓷大师张守智与紫砂大师汪寅仙合作的“曲壶”问世轰动紫砂界。现如今“曲壶”的拍卖成交价更是高达500多万元。其实几乎同时期的1989年,张守智教授还与当年的青年陶艺家谈跃伟合作了一把“智伟提梁壶”,同样在紫砂界引起极大瞩目。“曲壶”、“智伟”形成双星,一个天圆,一个地方,人间绝配。“智伟壶”当年也同样做了一大一小四套,镌刻上谈跃伟、张守智名章。在北京“60守智设计1953-2013”作品展上,“智伟提梁壶”赫然在列,与顾景舟等大师名作一起与观众见面引起轰动。谈跃伟先生也应邀出席开幕式。
最近,笔者有幸见到了“智伟壶”的真容。她,让我眼前一亮,真有种惊艳的感觉。
她,闯进我的视线,就再也没有走出来,睁眼闭眼都在眼前熠熠闪光。禁不住有种要写点什么的冲动。
在当代紫砂发展史上,国瓷大师、清华美院张守智教授绝对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无数次行走在陶都宜兴的大地上,调查研究,课徒讲学,传播理念,广交朋友。对紫砂艺术在传统上创新,注入现代美学设计理念起了重要引领作用。他与顾景舟等老一辈大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共同设计创作出一件件传世珍品。顾景舟的“玉璧提梁壶”、汪寅仙的“曲壶”、周桂珍的“真知提梁壶”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当时陶工们都以能得到张守智设计壶稿为幸事,以至于他欠了许多的“债”,直到现在也没有还清。谈跃伟当年只是30岁不到的青年陶工,为何有此幸运?当然是他手上的“活”入了张教授的“法眼”。张守智后来为谈跃伟紫砂作品集亲自写的序中是这样说的:“谈跃伟在宜兴紫砂界的中青年工艺师中是个佼佼者。多年前我国著名国画大师陆俨少先生到宜兴砂厂制作“杜甫诗意”壶,厂方就选中了谈跃伟与这位老画家合作。陆先生画,小谈制壶,这也传为美谈。当然这也与谈跃伟做的紫砂壶技艺水平高有很大关系。”“他基本功扎实,壶有灵性,形抓的准。”2017年谈跃伟被评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也印证了张教授当年看人看壶是非常精准。
三十年过去了,谈跃伟对当年的合作仍然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当时得到张教授图纸一见倾心,内心就有一种按奈不住的冲动。我所要做的就是分析壶稿,吃透它,烂熟于心。找到图稿与实物那个最佳契合点。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有将近大半年时间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在这把壶上。”终于在1989年上半年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张教授也十分满意,爱不释手。一直夸赞有几处改动改得好、改得妙。当俩人商量起个好的壶名时,谈跃伟建议各取俩人名字的一个字命名为“智伟壶”。张教授欣然认同。
“智伟壶”既是文人与艺人合作的见证;在宜兴方言中“智伟”还与“智慧”谐音,契合中华传统文化。谈跃伟在创作中念兹在兹的也正是圆通智慧,浑朴天成。
方器难,紫砂界历来有十圆一方之说。
眼前的“智伟壶”采用原矿紫泥调砂工艺,庄重古雅,彰显出苍劲浑朴的艺术神韵。黄金矩形壶身,线条规整挺括,气宇轩昂;面线结合爽利,立体感极强。肩部折角交代清晰,用弧线过渡,工整里又带着柔和,是一件具有当代风格的方器珍品。
如果说汪寅仙大师“曲壶”展现的是轮廓线条韵律美的话,“智伟壶”则表现的是块面结构的立体美。这种美感与灵性,蕴含各种视觉平衡的巧思。依我看至少有三妙。
一是壶型主体均衡美。无论远看近观都给人大气、谐调、气宇轩昂之感。为什么?仔细研究发现,奥妙就在于壶身与提梁形成黄金律关系。计白当黑。作者利用黄金分割法将纵横进行合理配置形成虚实相生,拙中见巧了。
二是涨肩鼓腹,骨肉婷匀,视觉丰满。避免了方壶壶璧、壶口凹陷的视觉观感,豪气壮美。
三是提梁内收,桥钮凸显现代意味。据说原设计图稿采用的是直提梁。作者在创作中发现了它的缺陷,灵光一闪,从壶身中腹向上提梁精准收敛约5个角度。这一改,壶型灵气立现,更显庄重沉稳。桥钮的创作是壶“眼”,有画龙点睛之妙。采用轨式几何锻面,具有抽象意味,充满现代感。它实际起到壶身、嵌盖、壶嘴共融相通的作用,堪称完美。
30年前的一把壶,为什么值得我们旧事重提?这是因为这把“智伟壶”是谈跃伟从艺之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大师的悟道升华之作。
谈跃伟1978年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朱可心老艺人之弟子高丽君先生。1981又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先生学艺。1988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虽然个人天赋极高,前十年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紫砂造型基本功。但是,此时仍处在摹古追意、卧薪尝胆阶段。虽渐有小成,并没有与同辈陶工拉开太大差距。“智伟壶”的成功无论是技艺还是心智都跃升了一个台阶,让他看到了自身的潜能,也极大激发了他走好紫砂传承之路的雄心。他从创作中收获顿悟,也打开了通往更高更远的那扇智慧之门,开启了一道道成功的大幕。这就是因缘。
继“智伟壶”之后,同年他又由紫砂厂推荐,与国画大师陆俨少先生合作“杜甫诗意”壶;完成香港收藏家罗桂祥的定制紫砂《百图壶》、《博浪槌壶》。要知道当年这些作品都是顾景舟等前辈名家参与,谈跃伟能侪身大师们的行列全凭实力。此后的30多年,他遍访名家,唱和切磋,惺惺相惜。先后与唐云、程十发、亚明、喩继高、江宏伟等30多位书画名家持续合作了一百多把紫砂壶。合作的名家之多、名望之高、题画之妙、壶艺之精湛在宜兴紫砂界恐怕很难有人能够超越。2015年《百年景洲》龙冠紫砂藏品展在北京举行,数十家主流媒体(网站)新闻通稿用的图片都是同一把紫砂壶——谈跃伟制、唐云书画、沈觉初刻的“得福壶”。壶以画贵,画借壶扬。成为当代紫砂的经典。
继“智伟壶”之后,谈跃伟对因袭传统样式失去兴趣,开始尝试自行设计创新。从艺40多年创作了百多个品种,其中有近三十把壶得过大奖或被机构收藏。为了一个想法、一把壶,他可以构想十年、十多年。“佛顶壶”、“祥瑞提梁壶”、“品壶”等都是多年构思的结晶。在当代收藏界,“谈壶”具有的鲜明个人特色和符号特征成为众多收藏家追棒的目标。2017年荣获第二届艺术品市场杰出艺术家(工艺类)奖。
我和谈跃伟大师熟识多年,直接的感受是他承继了老一代紫砂艺人的谦谦君子之风。敏于思,而纳于言。从不好夸夸其谈。有的只是对紫砂艺术的执着和痴迷。他对中华传统文化多有涉猎,爱好收藏名人字画古玩,尤其对紫砂老壶收藏乐此不疲。对生活美学有独到见解。这些都极大开濶了艺术眼界和思想。他崇尚君子之风,认为谦和内敛,心静平和是一个壶艺创作者必须有的修为。我始终认为谈跃伟是一个从“器”走向“道”比较成功的陶艺家。我们也经常探讨一些“器”与“道”的问题,他的悟道心得十分精辟而珍贵,从中也能领略大师的心路历程。
例如:技术是艺术的基础。紫砂壶艺是集实用、赏识、把玩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其在世界上是唯一无二的。
可称得上壶艺的作品一定是反映文人、艺人才智的载体,才称得上艺术品。要提升自己紫砂的文化品位一定要多与书画名家结缘,取其优长,相互影响。壶隨画贵、画借壶传。收藏家珍藏的作品一定是原创,物以稀为贵。
做壶是做艺,做艺即做人。同一题材、同一造型的壶,不同格局、内涵的人做一定会产生不同的韵味。高雅、粗俗立现。
作品能不能传世,能不能青史留名,一定是取决于人品、艺品。时间是最好的评判家,会把艺人艺品分得清清楚楚。艺术上对别人负责,实际是对自己负责。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宜兴紫砂发展的局外人,我写这篇短文并不是想去粉饰一位已经成功了的大师。更多的是想找到建立在个人坐标背后的东西,寻找一个成功紫砂艺人从“器”走向“道”的过程以及他从中付出的艰辛努力,为后学提供借鉴。
主要获奖作品:
2003年11月 《竹韵系列》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金奖
2004年11月 《谈氏掇只》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金奖
2004年 9月 《雅竹壶》获第二届中国无锡太博会金奖
2004年3月 《六方井泉》壶获全国礼品艺术博览会金奖
2004年11月 《晨曲壶》壶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铜奖
2004年1月 《五头石寿壶》获上海市东新区文物保护管理署金奖
2004年9月 《晨曲壶》获中国工艺美术优秀艺术界联合会银奖
2006年10月 《竹韵系列》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入选奖”
2006年10月 《跃梅壶》获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金奖
2007年6月 《五头线钟茶具》获大连茶博会组委会一等奖
2010年9月 参展作品《佛顶壶》、《报春壶》入选上海世博会
2011年9月 《晨壶》获第二届中国紫砂原创专利作品评选银奖
2011年9月 《佛顶壶》获第二届中国紫砂原创专利作品评选金奖
2011年9月 《佛顶壶》获全国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优秀作品评选“东方明珠杯”特别荣誉奖
2012年5月 《瓜韵壶》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国艺杯”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