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宜兴人储南强(字铸农,号简斋)游苏州,偶然在地摊上发现了一把壶,表面蒙污,盖已缺失,显然无人问津。储先生拿起壶细细观赏,见壶造型古朴,为赭土黄色,砂胎,表面七凹八凸,结累如疣,指螺纹隐现,壶把下有“供春”二字篆书,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刻款。储南强心中一动,难道这是一把久已失传的供春壶?储先生不动声色,花了一个银元把这把壶买回了家。
为了弄清壶的来历,储先生特意跑回苏州,找到摆摊人,询问究竟,知道了是从绍兴傅叔和家中流出,就赶到绍兴。傅家告知壶曾为西蠡费氏所有,再追问到费家,知是吴大徴的收藏。吴得之于大收藏家沈均和家。弄清了来龙去脉,并让当时众多专家鉴定,证明是供春真迹。储先生大为欣喜。
二 供春其人
那么供春是谁?为什么供春的一把壶让储南强如此费尽周折?供春(一说龚春)可是紫砂界鼎鼎大名的人物,与金沙寺僧被共称为“陶壶鼻祖”。相传紫砂壶为明代金沙寺僧所创,而供春则是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名字的制壶者。其出身卑贱,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一说婢女,然婢女岂能陪主人寄宿于寺中,且与和尚学艺?此说应不确),正德嘉靖年间人,生卒不详。吴颐山读书于金沙寺中,供春利用侍候主人的空隙时间,学金沙寺老僧制壶。其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
三 曲折经历
却说储先生觅得供春壶后,十分爱惜,终日摩娑不已,并在宜兴城外西溪筑“春归楼”保藏(一说储氏获得后曾想建一座“迎春阁”珍藏,但日寇进犯未果)。因壶盖已失,遂请制壶名家黄玉麟配壶盖,黄把壶盖作成柄形,并照此复制了一把。储先生得供春壶,引起了中外收藏家的关注。英国皇家博物馆闻讯后,愿出价2万美金收购,被储老婉绝。
后来著名国画家黄宾虹看到这把壶,甚爱之。但他认为这是一把按银杏树瘿为本制成的壶,黄玉麟配盖有误。储南强又请到制壶高手裴石民作成树瘿壶盖。邀宜兴金石书法家潘稚亮在壶盖止口外缘刻上两行隶书铭文曰:“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
日本人对此壶觊觎已久,抗战时,扬言要以8千元收买,储老把它埋入深山地下,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把它起出。解放后,储南强把供春壶和其他文物捐献给国家,供春壶由苏州的苏南文管会转到南京博物院,最后交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至今。
四 真假之谜
如果故事到了这里结束,就是一个很完美的结局了!可惜,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对于这把供春壶的真假,众说纷纭。
传说中储先生购得此壶时无盖,后由制壶名家黄玉麟配壶盖,而据记载,黄玉麟卒于1914年,怎么能为1928年才由储南强购得的供春壶配盖呢?而另一种说法则比较可信,储先生购壶时本是配盖的,原盖上的印款为“玉麟”篆书,壶盖做成南瓜蒂状。储先生认为此壶是供春壶真品,盖是清末制壶名家黄玉麟后配的,于是听取大画家黄宾虹的建议,找当时的制壶名家裴石民重新配盖。
紫砂高级工艺美术师潘持平认为:其一,此壶壶造型独特,家童出身且又初创紫砂壶的供春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水平;其二壶土泥料过于细腻,这也是明代的泥料粉碎技术所达不到的;其三,该壶的款识为篆书体,也是整个明代紫砂壶所未见的;其四,该壶使用的泥料应是黄褐色的段泥,这种泥料在明代紫砂壶上不见使用,是清代以后才出现的泥料。其五,该壶原盖上的印款为“玉麟”篆书,表明壶的作者是清末制壶大家黄玉麟。黄氏曾被吴大澂专门聘请在吴家制壶,并且制过很多把这样的树瘿壶,至今在上海、宜兴等地多有人收藏。储先生买的这把壶经他自己调查,恰好曾收藏在吴大澂家。因此综合以上各点,储先生购得的这把供春壶,应是清末制壶大家黄玉麟自创壶型并托名供春的一件作品。
顾景舟、徐秀棠等人也认为这把供春壶是后人所作。尽管此壶真假有待进一步论证,但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抹杀这把壶在紫砂界的地位,更不能怀疑于储南强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单凭黄玉麟、黄宾虹、裴石民、潘稚亮、储南强等人的大名以及它的传奇经历,我想此壶已经价值不菲了吧。
而从此,以这把壶为原型创作的紫砂壶,尽管有所差异,但都叫供春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