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ENGLISH
|
|
|
|
|
|
|
|
|
|
 
陶瓷艺术
 
文章正文
 
釉薄色白 高仿“定窑白瓷片”让行家也打眼
已阅:5928  发布时间:2008-12-08 15:04:31  发布人:
藏品描述:白瓷残片,可以明显地看到残片上釉很薄,釉色较白,瓷胎也十分纤薄,从残存的部分可判断出原器应为一只碗,小圈足,外壁和碗底外侧釉面似乎全部腐蚀为砂石状,碗口沿内侧有一圈回字纹,内壁和内部碗底有清晰的模印花纹装饰。口沿部分不施釉,为芒口(一般采用覆烧法烧造的瓷器,因口沿无釉,露出胎骨,称为“芒口”),残片上还有一道明显的修补痕迹。

    藏品来源:藏家杜先生。杜先生在瓷器收藏领域已经摸爬滚打了10多年,对宋瓷尤其情有独钟,也实地走访了各地的重要宋代老窑址。去年他亲自去了位于河北省曲阳涧磁村的定窑窑址,没寻到满意的藏品,有些失望。这时路边走来一农民模样的老者,说自己曾经在这里捡了很多瓷片。杜先生一听,于是跟着老者到了附近的一个村子。当时,他一眼就看中了这件白瓷碗残片,当时这件残片断成了两半,他拿在手里反反复复仔细端详,断定这绝对是件定窑的好东西,一问价,老者张口要价15000元,杜先生一听这老先生倒是很懂行,经过拼命砍价后,最后以11000元成交。回来后,杜先生请人把断成两半的残片修复粘好,便忍不住让藏友们分享自己的这片定窑残片,看的人多了后,他自己也慢慢发现了些不大对劲的蛛丝马迹。于是,他找到了本报的鉴宝栏目,请专家帮助辨别真伪。

    鉴定背景: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当时最有名的白瓷窑口。定窑白瓷胎体洁白,质地坚实。北宋定窑白瓷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会形成泪痕。另外,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鉴定理由:首先,如果单看器形,这件器物残片和传世的珍品几乎一模一样,但这也是当代高仿品的厉害之处,由于采用的是从古代定窑窑址出土的老模子做胚胎,因此器形甚至模印的花纹都可以做到和真品一模一样。鉴定这种高端的仿品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得了解定窑的烧制工艺,定窑的瓷器都是用快轮塑胚,然后用模子印花。瓷胎成型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脱模,也就是如何顺利地将扣在瓷胎上的模子取下,由于古代传统的脱模技术已经失传,现代高仿品都是在模子里撒光滑的石粉或石膏来脱模,但这种技术会带来一个后果就是瓷器进窑烧成后,仔细观察尤其用放大镜会看到釉面上分布着些微红斑痕迹,而传世的定窑真品白瓷根本没有这种红斑,因此在鉴赏时一发现红斑,哪怕是一丝也基本可以判断是仿品了。这件残碗内壁的釉面上就有浅浅的红斑,这点不得不引起怀疑。

    其次,这件高仿定窑白瓷残片的外壁和底足釉面完全砂化,根本无法分辨出原来的釉面是否有泪痕状的流釉现象或是否有竹丝刷痕,这其实是作伪者故意想把这件瓷器做成海捞瓷的外表以遮掩定窑瓷器外壁由于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细密的竹丝刷痕。

    最后,需要提醒广大瓷器收藏者的是市场上定窑瓷器还有一种伪造方法就是采用注浆法,但这样出来的花纹明显浮浅,而且显得十分规矩,毫无灵动的神韵,但这需要看很多真品后才能培养出这种敏感的辨伪“嗅觉”。否则,即使是多年玩瓷器的老手也会打眼,交了学费。

    鉴定结果:高仿北宋定窑白瓷碗残片

    鉴定专家:北京市通古博达古陶瓷文化交流中心张再林主任

 
 
 
 

版权所有:中国紫砂网 Copyrights (c) 2008-2012 www.cn-zs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red.
苏ICP备08119080号
E-mail:sale@cn-zsnet.com 客服电话:0510-87421977 售后服务:0510-87421977 技术支持:0510-8742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