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其中,莱阳民间流传着一种朴素的瓷刻手法,可于瓶、罐、盘、筒诸物着刀,其胚料清雅,工具简单,而造诣不凡。
近日,来到莱阳市莱中小区,拜访了瓷刻老匠人姜成奎。姜老今年80岁,老家万第镇,退休前是一名大夫,业余时间从事瓷刻,“刻龄”已有60余年。
听说一行专为了解“瓷刻”这种民间传统工艺,姜老打开了话匣子:“十几岁时,我在万第小院村念完小,这一带当时是赵保原的势力范围,汇聚了不少能工巧匠。我碰巧拜了一位师父,跟他学习瓷刻。那时候生活条件差,大多往瓷碗上刻图案,内容也以喜庆题材为主。解放后我参加了工作,但心里对瓷刻这门老手艺有感情,多少年一直就坚持下来了。”
姜老有十几个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大家每隔半年,都会带着自己新完成的瓷刻作品碰头交流一下。这些人居住在万第、吕格庄、羊郡等镇,均非美术科班出身,而是跟着各自的师父一招一式传承下来的。
瓷刻目前的市场认知度如何?带着这个疑问,到莱阳剧院古玩文化市场进行了走访,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店铺中都有瓷刻作品出售。藏家吕先生说:“收藏瓷器专业要求较高,而相对单纯些的瓷刻作品,则更多偏重于其美术性,它有书有画,有黑白有彩色,有人物花鸟也有山水怡情,很有升值空间。”看得出来,流传于莱阳民间的瓷刻工艺,如今已进入了一个相对兴盛的时期。
说起瓷刻的始源,要追溯到清代,那时候,皇宫内院有个“造办处”,工匠们为了使一些书画家随心所欲留在白瓷上的作品长期保留,便利用当时最硬的“老钢”,在瓷器上进行笨拙的雕刻,这便是瓷刻的始源了。而现如今,一把装有藤条的小锤,两支锥子,一把金刚石刀,如此简简单单的几样工具,以刀代笔,在素面白瓷上敲打出深浅不同的斑痕,再经过染色、修整,那么,瓷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憧憬,便都表达在这里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