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ENGLISH
|
|
|
|
|
|
|
|
|
|
 
新闻中心
 
文章正文
 
书法 文字装饰 紫砂壶
已阅:1886  发布时间:2011-12-15 09:35:29  发布人:

 

书法是中国所特有的一个艺术门类,用书法、文字铭刻装饰器物也是一项极富中国特色的艺术活动,书法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有着其它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宋人周敦颐有“文以载道”之说,如果说“文”是“道”的载体,那什么是“文”的载体呢?毫无疑问除了口口相传的文学形式,承载传播“文”的就是“书”了,在计算机和印刷术产生之前,文献与典籍莫不都是以书写和铭刻于器物的形式呈现,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书写与铭刻文字是很长一段时间文明和智慧的载体。

书不仅承担传播知识文化的任务,从今天能看到的古代遗存中知道它在一个国家政治活动中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具代表意义的是秦始皇的“书同文”政策,他颁布一系列统一文字,度、量、衡等诏令,四处留下为其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字。从这里也可看出秦嬴政不愧为一位富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的君主。

书写在中国古代是文人士子的一项基本技能,诗词文稿、公文信函时刻也离不开书写。善书有时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如明董其昌在一次应试中,本应名列第一,考官因其书不佳而被列第二。晚清一位考生却因一手隽秀可人的字迹,让慈禧太后老佛爷看着顺眼,最后被朱点位状元。这些例子今天看来未免有些极端,但也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出书写对士子们的重要程度。其实古人对书写的追求早已不仅仅停留在“写好看”的技术层面,在文字演进,经过历代书者不断探求,书写本身也成为了一种“道”,它可以承载作者思想情感,反映作者个体的生命状态及时代信息。

与书法关系最密切的是中国的绘画,古人早有书画同源的论断。传统绘画不仅在主要工具材料上与书法工具材料相同,而且用笔方式也是相同的。传统绘画十分强调线的作用和变化,一根线条的起、行、收,笔锋中正偏侧,行笔过程中轻重缓急等,皆于书法中点画线条意趣相关。赵松雪自题秀石疏林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道出其于书画相同的心得体会。文人画的兴起,文人士子似乎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派遣方式,书、画、诗文在更深层面上产生融合,画面上题跋文字越来越多,有时甚至成为画面的主要部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文士对“书”这种构成单纯、表情达意直接的形式是情有独钟的。

铭刻文字于器物曾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这个阶段从商周至秦汉,魏晋以后渐趋衰弱。铭刻文字的器物在这个时期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礼器,酒器,食器,乐器,兵器,货币,建筑材料等。从材料上区分有金属,陶,石,竹木,漆,帛,布等。随时间推进和区域不同字体风格布局形式更是变化万千。这些铭刻文字有时独立存在,有时与其它装饰元素结合和器物构成完备的整体。同时制作工艺水平也娴熟多样,有铸,凿,模印,刻画,错金银等。当时作者对文字字型变化,活长或短,或方或圆,或简或繁,或富有装饰意味,或单纯朴素处理谙熟于心,游刃有余。究其原因,背后有一个专业人群在从事这项工作,有时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意志。

魏晋以后,文人书法逐渐成为书法史的主角,每个朝代都有代表人物出现,这以后的时间,手卷、简札,碑刻最为普遍。唐人开始摹搨千人手迹,至宋则出现官方主持刻帖活动,以便名家书迹能够更广泛流传,而文字铭刻器物已不具往日气象。

明清以后,随着书写尺幅增大,书法在居所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匾额,中堂,楹联,条屏。孤立看它们是一件件独立的书法作品,从整体环境来考量,发现这些形式与整个居所布置得非常妥帖融洽。再有就是诸如扇面,砚盒,洗盂等一些文房用具,但凡贴近文人士子生活的器物,在工具材料许可的情况下,总会不失时机的在这些器物上面秀一下他们的手迹。不难想象,当紫砂进入其生活当中,在上面铭刻文字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紫砂壶上铭刻文字与书和画的结合过程有很多相似之处。最早的紫砂壶上面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早期绘画亦然;后来龚春壶在壶身纹理间隐约有龚春二字,绘画落款开始也是在木石之间不显眼处;再后来紫砂壶在相对固定的位置落作者姓名、年号日期,直到陈明远姓名、日期、铭文、印章算是齐备了,位置也不仅仅限于壶底位置。能完成这个工作其实是和作者的文化素养有关系的。但我们看到在陈明远的身上还是匠人的比重多一些,(这里没有贬损匠人之意,匠人同样是历史的创造者)直到陈曼生出现,才是真正开辟了铭刻文字装饰紫砂壶的新局面。陈曼生官虽没做到很显要,但在文艺方面却才华卓著,篆刻位列印史上重要流派西泠八家之一,书法尤其是风格独特的隶书也能在书史上留下芳名。最重要是他以他的学识,积极参与紫砂壶的创作活动,有意无意完成了紫砂壶与书法、文学完美结合,留给后人一笔丰厚遗产。

回顾了书法铭刻文字装饰的过程,再审视目前的状况,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当下铭刻文字装饰在内容上多是重复摘录前人的词句段落(很少有人能撰写一段隽永恰当的文字),形式构成亦缺乏创新,书法的韵味与前人更是相差甚远。以现在从事陶刻者对书法工具掌握熟练程度,书写练习时间长短,对书法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各种字体的谙熟程度变化能力而去追仿前人的形式,期望达到一个很高艺术层次,是比较难实现的,似乎也减弱了艺术创作的意义。

或许这种形式的辉煌就只属于那个已过去的时代,而今天的作者只有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形式,才能无愧于前人,无愧于自己和这个时代。

 
 
 
 

版权所有:中国紫砂网 Copyrights (c) 2008-2012 www.cn-zs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red.
苏ICP备08119080号
E-mail:sale@cn-zsnet.com 客服电话:0510-87421977 售后服务:0510-87421977 技术支持:0510-87421977